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 >  秦汉帝陵

[上一记录]  [下一记录]

延陵

陕西省文物局,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编


  延陵是汉成帝刘骜的陵墓,位于咸阳市渭城区。刘骜,元帝之子,西汉第九位皇帝。
  1956年8月,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  2001年6月,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  一、地理位置与环境
  陵墓建于渭水北岸的黄土二级台塬上,地势较为平坦。其南侧有一条自西向东流的引渭高干渠通过。
  延陵地处五陵塬上,海拔高470—480米;塬面开阔,地势平坦,主产粮棉及其他经济作物。气候属温带大陆性气候,年平均气温13.1℃。年日照2182小时,年降水量545毫米。夏季有伏旱,初秋有连阴雨,早霜始于11月上旬,晚霜终于次年3月下旬。无霜期219天。全年多东北风,平均风速2.7米/秒,冬季多西北风,最大风速18米/秒。
  延陵陵区植被以草本植物为主,远离河流、矿山和污染源。周围仅有道路、村舍、田园。周围经济以农业为主,主要农作物有小麦、玉米、谷子、棉花等。
  二、历史沿革
  刘骜,汉元帝之子,孝元王皇后所生;公元前51年—公元前7年在世,即位年19岁,在位27年(前33一前7)。刘骜是西汉的第九位皇帝。在位期间,以王凤为代表的外戚势力进一步膨胀,控制了朝廷的大权,政局动荡,灾荒连年,民不聊生,社会危机四伏。公元前22年,颖川(今山东、河南、四川等地)相继爆发农民起义。面对残局,成帝不理朝政,沉溺于酒色,同时大兴土木,挥金如土。绥和二年(前7)暴崩,葬于延陵。西汉末年,绿林军、赤眉军相继占领长安。赤眉军退出长安后,恣意发掘汉诸陵,延陵也遭到破坏。
  保护管理沿革方面,1986年,咸阳市渭城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,在延陵陵顶陷坑预埋了排水瓷管道,给毕沅所立石碑搭建了碑楼。
  三、延陵基本情况
  陵墓封土呈覆斗形,底部边长173米,顶部边长51米,高31米。
  延陵陵园平面为南北稍长的近似方形,东西长382米,南北长400米;封土位于陵园中部偏南,封土呈覆斗形,底部边长173米,顶部边长51米,高31米。陵园四面各辟一门,门置双阙,今保留阙门遗址三处,即南、北、西仍在。延陵西北方有陪葬墓10余座,陵西及东北有许皇后陵和赵飞燕、班婕妤墓。周边有建筑遗址和丛葬坑。陵的西北有墓园。陵前有毕沅立“汉成帝延陵”石碑。
  许皇后陵位于延陵西约1200米处,封土呈覆斗形,底部东西89米,南北98米,高约18米。
  帝陵东北650米处有一覆斗形封冢为班婕妤墓,当地俗称“丑娘娘坟”,底部边长80米,顶部边长30米,高约14米。班婕妤,汉代史学家班彪的姑母。成帝即位之初入宫,封为婕妤。附近曾出土西汉云纹瓦当及砖瓦残片等。延陵西北的西石村一带,有10余座同一时期的陪葬墓,排列整齐有序。
  延陵东侧550米处有一墓,位于班婕妤墓南,封土已遭破坏,残高2—5米,底部东西长110米,南北宽120米;就其位置和规模看,当为陪葬的后妃之墓。
  延陵是咸阳塬上西汉九座帝陵之一,其选址合理,布局规整,陵园三门阙址仍存。延陵对于研究西汉陵寝制度,尤其是西汉晚期历史,具有重要的价值。
  四、调查、发掘与情况
  1957年,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对延陵进行了考古调查。
  1970年12月14日,咸阳博物馆对延陵进行了考古调查。
  1980年12月22日,咸阳博物馆对延陵进行了考察。
  1989年4月1日,咸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对延陵进行了文物普查。
  2002年11月—12月30日,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延陵封土、墓道、陪葬坑、陵园、建筑遗址及陪葬墓进行了考古调查。
  有关延陵的研究,先后出版发表的著述有:
  “西汉陵寝”,《中国营造学社汇刊》1932年3期。
  “西汉诸陵位置考”,《考古与文物》1980年创刊号。
  “西汉陵寝概况”,《中原文物》1985年2期。
  “关于西汉帝陵形制诸问题探讨”,《考古与文物》1985年5期。
  《西汉十一陵》,陕西人民出版社,1987年。
  “关于西汉帝陵几个问题”,《洛阳古墓博物馆馆刊》1987年创刊号。
  《中国文物地国集·陕西分册》,西安地图出版社,1998年。
  “西汉帝陵分布的考察——兼谈西汉帝陵的昭穆制度”,《考古与文物》1989年3期。
  “西汉诸陵调查与研究”,《文物资料丛刊》1982年6月。
  “西汉帝陵的朝向分布及相关问题”,《文博》1988年4期。
  五、保护管理
  历届保护机构设置、安全保卫与渭陵相同。


陕西帝陵档案/陕西省文物局,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编.—西安:三秦出版社,2009.12

您是第 位访客!